原文來源:He S, Gao J, Wamalwa P, Wang Y, Zou S, Chen S.Camouflage treatment of skeletal Class IIImalocclusion with multiloop edgewise arch wire and modified Class III elasticsby maxillary mini-implant anchorage. Angle Orthod. 2013 Jul;83(4):630-40.
骨性Ⅲ類錯合畸形在亞洲人群中發(fā)病率較高(14%)且矯治難度較大。嚴重的骨性Ⅲ類錯合畸形需要正畸正頜聯(lián)合治療,對于邊緣病例的正畸代償治療,多曲方絲弓技術和Ⅲ類頜間牽引是常用的矯治方法:可以豎直前傾的下頜磨牙、重建合平面、調整
上下牙弓寬度及后牙轉矩,繼而改善Ⅲ類關系。但是傳統(tǒng)的以牙為支抗的Ⅲ類頜間牽引容易造成上頜磨牙的伸長和上切牙的唇傾,下頜骨發(fā)生順時針旋轉,下面高增加,咬合變淺。這些效應對底角和深覆合患者有利,但是骨性Ⅲ類多為高角長面型,
且上切牙本身代償性唇傾,故均為負效應。本研究比較了利用上頜微種植體的Ⅲ類頜間牽引及傳統(tǒng)的牙支抗Ⅲ類頜間牽引。
該研究包含了44例ANB角在-4—0°的輕中度骨性Ⅲ類錯合畸形患者,矯治方案為正畸代償性治療,應用多曲方絲弓技術,上頜0.019*0.025不銹鋼直絲,下頜0.018*0.025英寸多曲方絲,自第一前磨牙開始每顆牙加3-5°后傾彎。其中實驗組20例患者在上頜第二前磨牙及第一磨牙間植入微種植體,用以改良Ⅲ類頜間牽引,對照組24例患者使用的是常規(guī)的牽至上頜第二磨牙的長Ⅲ類頜間牽引。對各患者矯治前、矯治結束后和保持一年后的側位片進行分析。
圖1 實驗組患者示例。
A 治療前、治療結束、保持一年后的側貌;
B 治療前口內像;
C 治療中口內像;
D治療結束時口內像;E保持一年后的口內像
圖2 實驗中的相關角度測量值
(1) SNA. (2)SNB.
(3) ANB. (4) SN-OP.
(5) SN-MP. (6) U1-L1.
(7) L1-MP. (8) L6-MP. (9) U1-SN.
圖3:實驗中的相關長度測量值
(1) A-McNamara line.
(2) Pog-McNamara line.
(3) U1-FHV.
(4) L1-FHV.
(5)U6-FHV.
(6) L6-FHV,
(7) U1-PP.
(8) L1-MP.
(9) U6-PP.
(10) L6-MP.
(11) S-Go.
(12) N-Me.
(13) Wits appraisal.
(14) E line to upper lip.
(15) E line to lowerlip.
實驗結果:兩個組均獲得良好的咬合。測量分析顯示兩組治療后較治療前OP-SN, Pog-McNa, APDI值, L1-MP(°), L6-MP(°), L1-FHV, and L6-FHV 均顯著減小,同時L1-MP(mm), Wits值, 覆合覆蓋及ODI值顯著增加。
實驗組中上切牙唇傾度減小,下切牙舌傾度增加3.5°,伸長2.4mm,上下切牙夾角(U1-L1)增大。下頜磨牙遠中傾斜9.1°,壓入0、4mm,遠中移動3.4mm。咬合平面成逆時針旋轉2.5°,下唇至E線距離減小0.8mm。
在對照組中,上切牙唇傾度增加3°,伸長2mm,上頜下頜第一磨牙均伸長,下頜角(SN-MP)增加1.6°,后前面高比減小,下上下唇都更加前突。兩個組的重疊圖如圖2所示。
圖4 兩組病例的頭影測量重疊圖,用SN平面重疊。
A:實驗組病例;
B:對照組病例.
討論:對于骨性Ⅲ類錯合畸形患者,應盡量避免支抗牙的伸長、下頜骨的順時針旋轉及面下1/3的增大。該研究實驗組中沒有發(fā)生上頜磨牙伸長、上切牙唇傾和下頜的順時針旋轉,前牙覆合覆蓋的建立是通過下牙列的遠中移動和下切牙的伸長來實現(xiàn)。
在對照組中,上頜磨牙伸長,下頜角和面下1/3增大,這些都屬于該類患者的負效應。另外實驗組下唇得以有效內收,而對照組上下唇都進一步前突。
結論:多曲方絲弓技術配合上頜微種植體的改良Ⅲ類牽引矯治骨性Ⅲ類錯合畸形能有效地遠中移動下頜磨牙,且能避免下頜的順時針旋轉及上切牙唇傾。是高角開合傾向的Ⅲ類患者的合理選擇。
來源:Orm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