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中國醫(yī)學論壇報今日口腔
【國內外新聞縱覽】微型種植體支持的覆蓋義齒修復效果如何? 巴西的一項研究顯示,4顆或2顆微型種植體支持的下頜覆蓋義齒可以達到口腔健康相關生活質量(OHRQoL)標準,且最少能達到2顆標準種植體的滿意程度,但微型種植體的存留率不如標準種植體高。該論文于2015年8月20日在線發(fā)表于《牙科研究雜志》(J Dent Res)。 該隨機臨床試驗共招募了120例男性和女性無牙頜患者,隨機植入4顆微型種植體、2顆微型種植體或2顆標準種植體。結果為,4顆微型種植體、2顆微型種植體和2顆標準種植體支持的下頜覆蓋義齒的種植體存留率分別為89%、82%和99%。 伊朗的一項橫斷面研究發(fā)現(xiàn),年齡、男性性別、體力運動少及吸煙與咀嚼功能不良相關。該論文于2015年8月20日在線發(fā)表于《社區(qū)牙科和口腔流行病學》(Community Dent OralEpidemiol)雜志。 該橫斷面研究納入8691名伊朗成年人,采用經過驗證的調查問卷探究其咀嚼功能。結果為,總計11.24%的成年人咀嚼功能不良,24.8%的成年人咀嚼功能居中。與女性相比,男性成年人更易出現(xiàn)咀嚼功能不良。 潛在類別回歸分析結果顯示,高齡(P<0.001)、男性性別(P<0.05)及體力運動少(P<0.05)與咀嚼功能不良相關。與重度吸煙者相比,不吸煙的成年人出現(xiàn)咀嚼功能不良的幾率更低(P<0.05)。 丹麥的一項橫斷面研究顯示,可摘局部義齒修復后,患者口腔健康相關生活質量(OHRQoL)在治療前后及治療后1~5年的隨訪期間,得到普遍改善;最常見并發(fā)癥是義齒不適合及口腔黏膜炎癥,后續(xù)并發(fā)癥對OHRQoL 有一定影響。因此,進行可摘局部義齒修復治療時,應告知患者可能出現(xiàn)的并發(fā)癥。該論文于2015年8月13日在線發(fā)表于《口腔康復雜志》(J Oral Rehabil)。 本研究共對65例患者(共戴用83個可摘局部義齒)進行并發(fā)癥的判別。在治療前、基線(治療后1~2個月)和隨訪期間(治療后1~5 年)采用OHIP-49量表對OHRQoL進行評估。結果為,基線、治療后1~5年與治療前相比,OHIP量表得分顯著改善(P<0.05)。 瑞典一項研究表明,親水性種植體(Neoss Proactive)在義齒修復中的應用可在負荷一年后進行臨床及影像學上的評估,且進行骨增量和未行骨增量部位間效果無顯著差異。該研究于2015年8月17在線發(fā)表于《臨床牙科種植與相關研究》(Clin Implant Dent Relat Res)。 研究納入50例患者,共植入159枚種植體,92枚種植體植入時同時行骨增量,另40枚種植體植入上頜時同時進行上頜竇提升術。分析在種植體植入后及安裝修復體后的種植體穩(wěn)定性。結果為,負荷一年后有兩名患者的兩枚種植體失敗,種植存留率為98.7%,其中一枚是在未行骨擴增區(qū),另一枚在上頜竇提升術區(qū),愈合部位及骨擴增術部位的存留率分別為98.5%和98.9%。 我國第四軍醫(yī)大學的一項隊列研究表明,側壁開窗法上頜竇底提升(SFE)除了有術后短暫水腫和阻塞外,在愈合期后對竇底黏膜厚度和竇口開放性并沒有顯著影響;竇底黏膜的增厚和小的假性囊腫不應成為SFE的禁忌證。該研究于2015年8月17在線發(fā)表于《臨床口腔種植研究》(Clin Oral Implants Res)。 研究納入53例患者,進行上頜竇底提升。在手術前、手術后和分期種植體植入前分別進行了錐形束CT拍攝。結果為,術中有4例出現(xiàn)了膜穿孔。SFE后竇底黏膜即刻出現(xiàn)腫脹(P<0.0001),但在平均7.51個月的愈合期后該差異消失;手術后竇口開放出現(xiàn)短暫阻礙的現(xiàn)象;竇底黏膜的增厚或假性囊腫與正常病例相比并非膜穿孔的不利因素,且SFE的實施并未引起竇黏膜增厚或假性囊腫惡化。 美國的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牙周手術后,局部齦溝液內骨膜蛋白水平短暫上升,骨膜蛋白對于結締組織的成熟與穩(wěn)定至關重要。該研究于2015年8月19在線發(fā)表于《臨床牙周病學雜志》(J Clin Periodontol)。 該前瞻性觀察對照研究,運用組織學、蛋白及mRNA 技術分析牙周手術后軟組織、口腔液體和血清中骨膜蛋白水平隨時間的變化規(guī)律。結果為,兩組齦溝液中的骨膜蛋白水平均隨時間呈增長趨勢,這種趨勢在牙周炎患者組表現(xiàn)得更明顯;在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中,觀察到骨膜蛋白發(fā)生短暫而微妙的變化;骨膜蛋白mRNA水平與骨膜蛋白水平形成對比,可能反映了慢性炎癥時的潛在的轉錄后調控過程。
患者口腔健康相關生活質量改善
可反映牙周術后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