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zhuǎn))
愛齒-KQ88口腔醫(yī)學作者:胡常紅
這么久沒寫,是因為學完之后,一直在病例中體會。
先從教科書對印模范圍的描述開始吧!
最新的人衛(wèi)版修復教科書上,對于全口義齒的印模有大篇幅的講解。
關(guān)于個別托盤的制作,是從第五版開始,對印模范圍的要求是適當擴大印模面積,并提出功能性印模的概念。
在第六版上,對印模的要求改為適度伸展。從擴大到適度,體現(xiàn)出對印模邊緣的界定有了不同的認知。第五版雖然增加了篇幅,介紹個別托盤與肌功能整塑,但是仍然把“修改初印模,刮除一層”介紹在印模法里。
新的第七版,關(guān)于印模的部分又增加三頁,除了重申“適度的伸展范圍”以外,還對個別托盤的邊緣整塑做了大量仔細的講解。關(guān)于肌能整塑的動作與材料也與以前版本有所不同。同時,不再提修改初印模的方法。
從這個修改的過程,可以看到,編寫教材的學者們,對全口印模的理解,一步步加深,其實也是對印模邊緣范圍的理解,一步步加深。
打開新版教材,對于邊緣范圍,書上是這樣描述的:“在不妨礙黏膜皺襞、系帶以及軟腭竺功能活動的條件下,應充分伸展印模邊緣,以便充分擴大基托的接觸面積。”“上頜后緣的兩側(cè)要蓋過上頜結(jié)節(jié)到翼上頜切跡,后緣的伸展與后顫動線(或腭小凹后2mm)一致。下頜后緣蓋過磨牙后墊的二分之一或全部,遠中舌側(cè)邊緣向遠中伸展到下頜舌骨后間隙,下緣跨過下頜舌骨嵴,不應妨礙口底和舌運動。”
初模做個托的畫線,教科書上提出,先畫出基托最大伸展邊緣線,然后以比最大伸展范圍小2mm畫個別托盤邊緣線!
。。。
那么,邊緣到底在哪里?如果初模得到的最大伸展范圍是錯誤的又該如何判斷?下頜舌側(cè),是全口印模的難點,跨過下頜舌骨嵴多少?遠中伸展到舌骨后間隙,又伸展多少?
再來對比教科書。
關(guān)于舌側(cè)的肌能修整,最早的教科書,描述比較簡單,伸舌,左右擺動,吞咽。
可是,抬或伸舌,會造成口底變淺,于是,過度伸舌的動作被摒棄了。
再往后的教科書,提出輕抬,左右活動,舔口角。
七版的書上,對于舌的肌能整塑,簡化為兩個,輕推前牙區(qū)手柄及吞咽。
。。。
所謂肌能整塑,是幫助我們在修整個別托盤時,確定不妨礙肌功能運動的邊緣。舌的肌功能運動有哪些?最小的,莫過于靜息不動,然后是在固有口腔的頂,旋,攪動,以及隨吞咽而產(chǎn)生的口底抬升,再大一點,舌會伸出固有口腔,濕潤唇與口角。
了解這些,便可知道,在做肌能整塑時,應該讓舌做哪些運動。
所以,雖然教科書上擴大篇幅地介紹了個別托盤以及邊緣整塑,還是難免讓人迷惑,在個托畫線時不知所措。
如何界定全口義齒的印模范圍?最近新出的一本書《下頜吸附性義齒和BPS臨床指南》中,給出了另外的解釋和定義。首先,印模分區(qū)應以不動黏膜與可動黏膜進行區(qū)分,印模邊緣應該在所有邊緣得到邊緣封閉,下頜后緣應該在軟組織的包裹下,得到來自光滑面的挾持,形成具有生物功能性的表面形態(tài)。
在北京課上,徐老師講到印模范圍時,首先對無牙頜口腔進行不動黏膜與可動黏膜的分析,個別托盤的畫線以骨為界。
的確,不同的肌能運動,產(chǎn)生不同的伸展范圍,如果醫(yī)生對邊緣界線沒有明確的認知,可能會在不合格的初模誤導下,做出錯誤的判斷,尤其是對牙嵴吸收嚴重,口腔內(nèi)大范圍可動黏膜區(qū)的患者,更是如此。
不動黏膜,即咀嚼黏膜,緊貼于牙槽嵴的骨面上,不會隨軟組織的運動而運動。當牙槽嵴吸收時,此區(qū)變得越來越窄小,有時僅剩下細細的一條
可動黏膜,稱被覆黏膜,為口腔內(nèi)可活動黏膜,由牙嵴不動黏膜向唇頰舌側(cè)延展,至唇頰舌的表面,此部分的黏膜可隨唇頰舌的肌肉運動而發(fā)生變形。圖中黃色的部分,就是可動黏膜區(qū)。
印模的目的就是制取咀嚼粘膜面的形態(tài),以及被覆黏膜運動時可允許的邊緣范圍。
可動黏膜區(qū)的印模,會因為印模方法的不同,得到不同的結(jié)果。所以,對于初學者,需要有一個比較簡單易懂且容易掌握的方法,把紅色的區(qū)域找準確。
把個別托盤---邊緣整塑---印模材料記錄,三個步驟做好了,才可能得到準確的邊緣,滿意的終印。
初模,徐老師要求大、全、快。即,取到所需要的所有解剖標志,重要的骨性邊界,如同界碑。上頜比較容易,要注意的是,不能過度推開唇頰黏膜,導致可動黏膜的過度變形,下頜也是如此,因此,徐老師,以及BPS系統(tǒng),都會用適度干稠度的藻酸鹽材料推開黏膜。
對于下頜,需要得到幾個重要的解剖標志:外斜線、內(nèi)斜線、完整不變形的磨牙后墊。
通過對解剖的理解,同時,對照患者口內(nèi)情況,輕輕牽動唇頰,活動舌體,觀察可動黏膜的運動范圍,在初模型上,就可以得到上下頜個別托盤的邊緣線。
上頜唇頰側(cè),先觀察初模的黏膜轉(zhuǎn)折處有無變形,并讓患者在半閉口狀態(tài)下,檢查口內(nèi)情況,離開黏膜轉(zhuǎn)折2mm處作為個別托盤的邊界,后緣包過腭小凹后4mm。
下頜的個別托盤,唇側(cè)同上頜,頰側(cè)齊平外斜線,向后避開咬肌切跡,蓋過全部磨牙后墊,舌側(cè)讓開系帶,止于下頜舌骨嵴,向后與磨牙后墊的二分之一相連。
通過邊緣整塑蠟、加成型重體硅膠或紅膏,對個別托盤邊緣整塑后,將得到比樹脂個別托盤稍延展的邊緣,然后通過印模材料,記錄最終的邊緣。
因此,義齒的最終邊緣被界定為:
上頜:唇頰側(cè)位于不動黏膜與可動黏膜間的轉(zhuǎn)折區(qū),后緣止于雙側(cè)翼上頜切跡與腭小凹后2mm的連線。
下頜:唇頰側(cè)位于不動黏膜與可動黏膜間的轉(zhuǎn)折區(qū),頰側(cè)前方在外斜線外2mm左右,后方讓開咬肌切跡,蓋過全部磨牙后墊;舌側(cè)讓開舌系帶,舌下腺區(qū)形成相應的厚度,下頜舌骨嵴處伸展至骨嵴下2mm,向后與磨牙后墊內(nèi)側(cè)二分之一相連接。
這樣得到的義齒邊緣,即有固位力,也不會被患者抱怨過大過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