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師應有平衡舒適的體位,雙足平放在地板上,大腿幾乎與地面平行,兩肩連線也與地面平行,雙手保持在心臟水平,前臂在工作時能與地面平行,背直且靠住椅背,頭部微向前傾,眼睛向下看著工作區(qū),醫(yī)師的眼與患者的口腔距離為36-46cm。
瞳孔-眼角耳屏線、坐骨結節(jié)連、腓骨小頭連線與地面平行。
軀干長軸垂直、上臂長軸垂直。
肘關節(jié)與肋弓輕輕接觸。
操作點在胸骨中心,距離以能看清手紋為準。
一)醫(yī)師的規(guī)范化體位示范
醫(yī)師的規(guī)范化體位示范
正面體位
側面體位
診療上頜牙齒的醫(yī)患體位
A正面 B側面
診療下頜牙齒的醫(yī)患體位
A正面 B側面
二)錯誤姿勢
A頸部屈曲 B身體以及頸部屈曲
三)醫(yī)生位置的調節(jié)因素
1.醫(yī)生位置的變化:根據(jù)工作需要在8:00-12:00范圍內變化位置。
2.椅位垂直高度變化:操作點在醫(yī)生胸骨中點或心臟的水平。
3.患者頭部前或后傾分別不得超過正8°或者負25°。
4.患者頭部左右轉動的角度均不得超過45°。
5.患者的張口度視具體情況而定
1、助手采用立位或椅坐位;
2、助手的座椅前緣應位于患者口腔的水平面以上;
3、椅坐位時,助手的肘關節(jié)應比患者口腔高10~12cm,背部伸直,大腿與地面平行。
患者應取臥位,并給患者圍上治療巾,戴上防護眼鏡,預防污物污染衣物或濺射到眼鏡。患者頭部必須與頭靠上部平齊?;颊哐雠P位或接近仰臥位時,身體受到的支撐力最大,脊柱完全放松,頭部位置舒適,面部肌肉放松,當醫(yī)師的頭部和醫(yī)師眼鏡正確的向前傾斜時,口腔部應在醫(yī)師眼鏡的正下方,患者的上牙合面平行于醫(yī)師的身體,下牙合面與醫(yī)師面部相對,頭部與心臟平位,下肢完全放松。
主要有兩種,即椅座位及仰臥位(水平位):
1、椅坐位:患者坐在診療椅上,椅背與椅面垂直或稍后傾。
舉例--標準撥牙位:患者在診療時常采用椅坐位,雙眼正視前方。
拔除上頜牙時,調節(jié)椅位使患者在大張口時上 頜牙合平面與地平面呈60°
拔除下頜牙齒時,患者稍直立,大張口時 下頜胯平面應與地平面平行
2、仰臥位:診療椅靠背呈水平位或抬高7~15°,
患者以仰臥位姿勢接受診療。
一)調整操作體位
(1)醫(yī)生位置的變化:8:00~12:00
(2)患者頭部左右移動:<45°
(3)患者頭部前后移動:不超過正8°或負25°
(4)患者的張口度:視具體情況而定
(5)患者全身上下移動:調整綜合治療臺的高度
二)設備配置的基本要求
(1)綜合治療臺的基本要求
1)治療臺的長與寬應根據(jù)人體的身高與寬度決定
2)治療臺頭靠、椅面靈活調節(jié)
3)治療臺椅面軟硬度合適,與人體生理性曲線一致
(2)醫(yī)生座椅的基本要求
1)椅位能上下調節(jié),有適當厚度的軟墊
2)背靠呈鐮刀形,可全方位旋轉
3)設有方向腳輪,能在地面上自由移動
一)上頜右側后牙區(qū)
二)下頜右側后牙區(qū)
三)上頜左側后牙區(qū)
四)下頜左側后牙區(qū)
五)上頜前牙區(qū)
六)下頜前牙區(qū)
來源于齒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