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北京北一
牙列缺損—種植體支持式固定義齒臨床路徑
一、牙列缺損—種植體支持式固定義齒
臨床路徑標準門診流程
(一) 適用對象
第一診斷為牙列缺損(ICD10編碼1: Z46.301,ICD10編碼2:K08.102)
行牙列缺損種植體支持式固定義齒治療,包括
1.牙列缺損種植體植入術(ICD-9-CM-3:23.5101)
2.牙列缺損種植體修復(ICD-9-CM-3:23.41)
(二)診斷依據(jù)
1.牙列中一個或數(shù)個牙缺失,愈合3個月以上。
2.年齡18歲以上,頜骨已發(fā)育成熟的缺牙患者。
3.全身健康狀況能滿足常規(guī)牙槽突外科手術要求。
4.口腔軟硬組織健康,剩余牙列情況、缺牙間隙大小、齦合距離、咬合關系、頜骨形態(tài)、張口度等均滿足種植要求。
5.X線片示擬種植區(qū)的牙槽骨量滿足種植要求。
(三)選擇治療方案的依據(jù)
1.經(jīng)臨床及影像學檢查符合上述診斷依據(jù)。
2.患者本人要求并自愿接受種植治療。
3.種植修復以單冠修復方式
4.心、肺、肝、腎功能及血常規(guī)檢查正常,無手術禁忌證。
5.征得患者或家屬的同意
(四)臨床路徑標準治療次數(shù)為≤9 次。
1.術前準備2次;
2.種植體植入手術1次,二期手術1次,共計2次;
3.術后門診復查 2 次;
4.種植修復治療3次
(五)入路徑標準
1.第一診斷必須符合ICD10 K08.102疾病編碼。
2.當患者同時具有其他疾病診斷時,但在門診治療期間不需要特殊處理也不影響第一診斷的臨床路徑流程實施時,可以進入路徑。
(六)術前準備2 次,所必須的檢查項目:
1.血常規(guī);
2.凝血功能;
3.肝腎功能;
4.感染性疾病篩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5.X線片(曲面斷層片、牙片、CT);
6.取研究模型,行模型分析。
(七)選擇用藥
按照《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衛(wèi)醫(yī)發(fā)【2004】285號)執(zhí)行。
1.抗生素:使用青霉素類及其他抗菌藥物,預防性用藥時間為術前 30 分鐘
2.復方氯已定類或其他口腔抗菌含漱液,預防性用藥時間為術前30 分鐘
(八)手術日為門診第 3 次
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
2.術中用藥:無;
3.輸血:無。
(九)術后門診復查 2 次
1.必須復查的檢查項目:
(1)曲面斷層片
(2)牙片
(3)術區(qū)愈合情況
(4)根據(jù)患者當時情況而定
2.術后用藥:
(1)使用青霉素類及其他抗菌藥物,用藥時間3 天。
(2)復方氯已定類或其他口腔抗菌含漱液,用藥7-10天。
(十)二期手術1次
(十一)術后種植修復治療3次
(十二)種植修復治愈標準
圍繞一般情況、切口情況、第一診斷轉歸。
1.X線片顯示種植體位置、軸向良好,周圍無透射區(qū)。
2.傷口愈合良好。
3.種植體無動度。
4.修復體能正常行使功能。
5.種植體無持續(xù)性或不可逆的癥狀,沒有需要臨床處理的并發(fā)癥和/或合并癥。
(十三)變異及原因分析
1.患者患有需要進行相關檢查、診斷和治療的全身性疾病,必要時需要行MRI和超聲心動圖等檢查,以及相關學科會診。
2.解剖結構異常。
3.種植術區(qū)伴有骨量不足,需要同期行骨增量手術,或先行骨增量手術二期種植。
4.拔牙即刻種植。
5.需行固定橋或聯(lián)冠修復。
6.種植后,需種植體支持過渡義齒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