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簡述
功能性印模的目的是在考慮到肌肉運動的前提下將義齒基托的承托區(qū)最大化。
為了使總義齒附著于無牙頜上,必須在義齒基托與粘膜表面創(chuàng)造出吸附效應。這是通過基托的邊緣與粘膜的精確貼合度產生的附著力和內聚力而實現的。為了在行使語言、咀嚼功能時也維持這種吸附效應,必須充分整塑以獲得功能性的基托內、外邊緣狀態(tài)。
在取印模之前,未來的義齒承托區(qū)應該處于回復狀態(tài)。例如,舊修復體應停戴至少24小時。為了制取功能性印模,必須使用個別托盤。個別托盤由技師在解剖式印模灌注的初模型上制作完成。
在進行上述操作之前,應了解制取功能性印模的印模材特性,以便于
針對低粘度印模材,制作精確度高的個別托盤
針對高粘度的印模材,在個別托盤與模型之間 預留出均勻的間隙
理想的個別托盤應使用透明丙烯酸材料制作,以便于檢查其精度,必要時作出調改。另外,托盤材料應具有足夠硬度且無變形。
個別托盤的伸展范圍應小于未來義齒表面承托區(qū)范圍,且唇、頰系帶及舌系帶應留夠充足的緩沖間隙。
功能性印模應該可以體現出以下結構:
上頜:
• 唇粘膜反折
• 包含上頜結節(jié)及腭部的上牙槽嵴
• 軟硬腭過渡區(qū)(腭顫動線)
• 唇、頰系帶
下頜:
• 包含磨牙后墊三角區(qū)的下牙槽嵴
• 唇粘膜反折及舌下區(qū)
• 舌體及頰部肌肉的系帶及肌附著
• 唇、頰系帶
當制作工作模型時,必須注意保持功能性邊緣的完整性,以便在義齒基托和粘膜間產生吸附效應。
工作模型應使用IV類硬質石膏灌制。當存在明顯倒凹時,應使用相對較軟的III類硬質石膏灌模。
來源:KQ88口腔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