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畸文獻閱讀--用腭中縫支抗釘和改良橫腭桿進行整體牽引
研究目的
比較兩種不同支抗系統(tǒng)應(yīng)用于成年上頜牙槽前突的療程和牙齒、骨骼改變效果,評價用腭中縫支抗釘和改良橫腭桿進行整體牽引的有效性。
研究方法
受試者共57人(9男48女),具有上頜牙槽前突的特征,需要拔除雙側(cè)上頜第一磨牙,需要在整體牽引時提供最大的支抗。根據(jù)支抗加強方法將受試者分為兩組(Table 1),兩組間無顯著的年齡差異。
高位頭帽牽引組包括32名患者,接受傳統(tǒng)的支抗加強方式,包括高位牽引頭帽、傳統(tǒng)的橫腭桿和頜間牽引(Figure1)。在最初的排齊整平后,用高位牽引加強上后牙支抗,用III類牽引完成支抗準(zhǔn)備直立下頜磨牙。在穩(wěn)定下牙弓后,上前牙整體后移期間,應(yīng)用高位牽引和II類牽引。高位牽引每天戴用10-12小時,每側(cè)力量約250gm施加在上頜第一磨牙根分叉部位的頰側(cè)(阻抗中心)。
支抗釘組包括25名患者,在腭中縫處植入兩枚微種植體。經(jīng)過兩周的愈合,兩枚支抗釘用一根水平的0.030-in不銹鋼結(jié)扎絲連接,并通過結(jié)扎絲固定于改良橫腭桿(M-TPA)上。在上牙弓排齊整平后,用支抗釘支持的M-TPA加強上后牙支抗(Figure 2)。
整體移動的裝置和方法見Figures 3和4,除了支抗,兩組的治療方法相同。六顆前牙均用0.010*0.036-in不銹鋼彈簧進行遠中牽引,彈簧被伸長了從第一磨牙到尖牙牽引鉤長度的2/3。弓絲在拔牙處做45°曲防止上前牙舌傾。當(dāng)拔牙間隙縮小到2-3mm時,在拔牙處做鑰匙曲以控根和關(guān)閉間隙。支抗加強一直到拔牙間隙關(guān)閉。
為了評估兩種支抗增強方法的有效性,用于比較的指標(biāo)包括:整體牽引的療程,總的療程,治療前ANB角和ANB角該變量。用t檢驗進行統(tǒng)計分析。
研究結(jié)果
支抗釘組的上前牙牽引時間顯著長于頭帽組,前者462.32 ± 134.78 天,后者343.41 ± 99.80 天(p < 0.001),兩組在總療程上沒有顯著差異(Table 2)。
支抗釘組的治療前ANB角顯著大于頭帽組(8.93 ± 2.43° vs. 5.62 ± 2.13°) (p < 0.001)。ANB角的改變量在支抗釘組顯著大于頭帽組(2.14 ± 0.32° vs. 0.94 ± 0.54°) (p < 0.05)(Table 3)。
討論
在這一研究中,應(yīng)用支抗釘和高位頭帽均實現(xiàn)了覆蓋的減小和面型的改善。然而,用支抗釘進行整體移動不需要患者的配合并且獲得了更多的ANB角改變。二類牽引時一種常用的II類1分類矯治方法,雖然對糾正前后向關(guān)系有效,但可能產(chǎn)生副作用比如下頜支抗的喪失、下前牙伸長、第一磨牙近中傾斜、下牙弓整體前移等。高位頭帽牽引在患者依從、戴用時間和上都有劣勢,還可能引起外傷。因此,可以采用腭中縫支抗釘支持的M-TPA加強支抗,能最大程度利用拔牙間隙,并且不需要II類牽引(Figure 5)。
來源:Skywalker XY 浙一口腔正畸林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