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體外科治療技術(shù)是基于牙周骨缺損外科治療的基礎(chǔ)上的。在種植體周圍病的外科治療前后,抗菌素的應用十分重要。常用的抗菌素是強力霉素和甲硝噠唑。也可根據(jù)實驗室的細菌敏感試驗來決定用哪種抗菌素。
外科治療是目前國內(nèi)外治療種植體周圍炎導致支持骨喪失的最普遍的一項技術(shù),切除性手術(shù)使袋變淺,修整骨外形,清除種植體表面的菌斑牙石使之光潔;再生性手術(shù),使種植體周圍的骨有再生。膜誘導組織再生術(shù)、骨移植術(shù)能有效地填補骨缺損、改善軟組織形態(tài),增加種植體周圍骨組織新生骨量和再次骨結(jié)合率,種植體的穩(wěn)固性得到了提高。
一型
中度的骨水平吸收,伴有輕度的骨垂直骨缺損。在這種情況下,種植體種植后的頰舌(腭)牙槽嵴通常較?。煌瑫r也是種植體周圍骨破壞的早期表現(xiàn);
二型
中度至嚴重的骨水平吸收,伴有輕度的垂直骨吸收;
三型
輕度至中度的骨水平吸收,種植體周圍伴有中度的環(huán)形垂直骨缺損;
四型
中度的骨水平吸收,伴有嚴重的環(huán)繞種植體周圍的垂直性骨缺損;頰舌側(cè)大部骨板消失。通常這種種植體在種植后的牙槽骨骨板較薄。
在選擇治療方法應考慮到種植體表面的類型。研究表明,種植體周圍炎可引起種植體表面的羥磷灰石吸收,在對羥磷灰石表面進行處理后,仍可持續(xù)出現(xiàn)羥磷灰石吸收現(xiàn)象。總之,在這方面研究尚無得出結(jié)論時,對具有羥磷灰石表面的種植體的種植體周圍病的治療應盡量采用保守療法。鈦種植體很少或沒有表面的吸收,只要能控制種植體周圍的炎癥,外科治療是首選。
1、 目的:1) 消除盲袋;2) 改正不合適的骨形態(tài),種植體表面的清理;
2、適應癥:1) 小于中度的骨水平吸收;2)小于3mm的垂直骨吸收;3) 較輕的一或二骨壁袋缺損;
3、方法:類似于牙周的翻瓣術(shù)。需要注意的是,種植體周圍炎的肉芽組織只附著于骨組織上,而不與種植體的表面附著。用牙周器械修整不規(guī)則骨缺損;術(shù)中要避免手術(shù)金屬器械與種植體的接觸。種植體表面的處理方法:首先用含有細小摩擦顆粒的高壓汽霧清理種植體表面,時間少于60秒鐘,大量生理鹽水沖洗,用過飽和枸櫞酸處理種植體表面30秒鐘,其主要作用是去除種植體表面的細菌產(chǎn)物,隨后用生理鹽水沖洗,縫合。
是上一步的繼續(xù)。目的是對種植體表面進行拋光,以減少菌斑附著,更重要的一點是創(chuàng)造一個便于病人自潔的環(huán)境,自我控制菌斑在暴露的種植體表面的附著。如羥磷灰石噴涂表面的種植體,當周圍組織破壞,種植體的冠方暴露于口腔。這時就必須對暴露的種植體部分進行所謂的整形術(shù)。用高速金剛鉆磨去粗糙的表面,并進行磨光。但注意,這種方法禁止在骨成形術(shù)的過程中進行,也不能在骨組織再生的時間內(nèi)進行,因為脫落的金屬顆粒會影響骨組織的再生。
再生治療的目的也是消除盲袋,但是通過骨再生來達到這一點的。與牙周引導組織再生技術(shù)一樣,在口腔環(huán)境與缺損修復部位用膜屏障隔離,可促進缺損部位的組織再生。
在可拆除修復體的種植體中,首先應在術(shù)前的4-6周拆除修復體。其目的是:局部清潔,消炎,使種植體周圍的軟組織較健康的增殖,覆蓋種植體并與種植體建立新的附著。這樣,在進行種植體周圍組織再生術(shù)時就可有足夠的、相對健康的軟組織去封閉傷口。
下頜前牙四棵種植體,盲袋深,周圍軟組織增生及炎癥明顯
手術(shù)6個月前去處種植體上部結(jié)構(gòu),局部治療,全身抗菌治療一周,恢復相對健康的軟組織床。
術(shù)中翻開,可見3棵種植體骨不同程度喪失
處理:周圍肉芽組織清除;種植體表面噴沙,枸櫞酸處理,沖洗,拋光
術(shù)后的隨訪是保證手術(shù)效果的另一重要因素。術(shù)后的隨訪在頭三個月內(nèi)要頻繁一些,主要是檢查菌斑的控制情況,炎癥情況,并及時改進患者的自潔能力。
來源于齒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