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馬志貴,謝千陽,張瑛,楊馳,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yī)院·口腔醫(yī)學院口腔外科;房兵,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yī)院·口腔醫(yī)學院口腔顱頜面科;樊林峰,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yī)院·口腔醫(yī)學院口腔放射科
低位埋伏阻生的下頜第二磨牙臨床上并不常見,患病率為0.03%,對患者咀嚼功能和牙弓的完整性有明顯影響,而且易誘發(fā)近中鄰牙齲壞或牙根吸收。本文對1例水平低位埋伏的下頜第二磨牙,進行手術開窗、正畸牽引,達到良好的咬合關系,現(xiàn)報告如下。
1病例報告
女,37歲,右下頜埋伏牙,要求治療。檢查示面型對稱,側貌正常。47未萌,17腭尖下垂,其余牙咬合好(圖1A、B)。全景片示:47水平低位埋伏,47冠方有一不完整的透明陰影,周圍呈現(xiàn)白色反應線,根方有致密陰影(圖1C)。錐形束CT(CBCT)示47接近水平位,牙長軸與牙合平面前上方夾角約為75°,根尖端肥大,牙周膜間隙模糊(圖1D)。
矯治過程(圖2):
(1)手術開窗。常規(guī)局麻下頰側翻瓣,開窗,暴露埋伏阻生牙的牙合面,粘自制小拉鉤。小拉鉤由0.016英寸不銹鋼圓絲彎制而成,側面呈“匚”形,垂直臂于遠中,小拉鉤的高度不宜過大,以避免對牙合牙干擾。
(2)直立磨牙。右下3456安放托槽,并使用0.019×0.025英寸不銹鋼絲為主弓絲。46帶環(huán)焊接0.018英寸的不銹鋼絲彎制成的含螺圈的多曲推簧。初始時推簧位于小拉鉤遠中4~5mm,再將其置于拉鉤近中,以形成鎖扣關系。每4周復診,16,17腭根間行種植支抗輔助壓低,為47伸長提高空間。3個月后,47基本直立,牙冠大部分露出。
(3)伸長磨牙。47頰側粘頰面管,0.017×0.025英寸TMA彎制懸梁臂,一端固定于47,另一端固定于主弓絲上,每6周復診,經過4.5個月后,47與17初步建立咬合關系。
(4)精細調整。0.018英寸鎳鈦絲排齊47,直到47與17建立緊密的尖窩咬合接觸關系。用時2個月。
2結果
總療程為9.5個月。47牙周附著水平正常,與對牙合牙咬合關系良好。頭影測量顯示治療前、后下頜平面角和面下1/3高度無明顯變化。CBCT示右后牙牙根平行,47牙根長度及根形未發(fā)生變化(圖3)。
3討論
CBCT三維重建圖像能清楚顯示牙體的表面形態(tài)、萌出方向、牙根的吸收情況,其1∶1的放大率,也使線距測量更為準確。因此,我們應用CBCT觀察正畸加力前、后對47牙根的影響,未發(fā)現(xiàn)牙根變短及根尖形態(tài)的變化。此外,CBCT可從任意角度分析觀察包括冠狀、矢狀、斜面等斷面圖像,通過CBCT檢查,我們發(fā)現(xiàn)治療前根尖區(qū)高密度影,牙周膜間隙不明顯,疑為牙骨質瘤伴牙骨質黏連。
有研究發(fā)現(xiàn),阻生下頜第二磨牙的牙根周圍均存在骨性黏連區(qū)域。正畸加力2~3個月后,該高密度影位置基本不變,牙移動明顯,排除了牙骨質黏連的可能性。提示全景片甚至CBCT對牙骨質黏連診斷的準確性不足,建議臨床上不要輕易拔牙,應與患者充分溝通,試行加力3個月,若期間發(fā)生牙移動,說明牙周膜存在,可繼續(xù)治療。
此外,目前關于正畸力對牙骨質瘤相關牙移動的報道少見,本病例初步表明:該類牙也能行正畸牙移動,但需要更多病例進一步驗證。
分步矯治法:磨牙阻生類型以近中斜位最常見,水平位較少見。由于該區(qū)視野不清楚,操作困難,牙移動受空間限制等,矯治水平低位的第二磨牙有一定難度。在治療期間,我們先直立磨牙,使其逆時針旋轉,再伸長磨牙,逐步與對牙合牙建立咬合關系,符合牙移動的空間規(guī)律,最終達到滿意的療效。當然,這兩步也不可截然分開,直立時伴磨牙的牙合向移動,而牙合向牽引時,牙也會進一步變直。
垂直向控制:在磨牙直立中,根據“楔型效應”理論,往往下頜會隨之出現(xiàn)順時針旋轉,從而可能增加牙合平面和垂直向距離,容易發(fā)生面下1/3高度增加。為了保持垂直向高度不變,需要注意對牙合牙的情況。本病例對牙合牙伸長,腭尖下垂,需行壓入治療,這樣不僅有利于控制牙合平面,減少垂直向高度的增加,還能解除牙合干擾。
本病例使用種植支抗壓低,操作方便,效果顯著,表明種植支抗在局部矯治中有獨特的優(yōu)勢。治療前、后頭影測量分析,下頜平面角及面下1/3高度未發(fā)生順時針旋轉,垂直向控制較好,側貌得以維持,說明局部區(qū)域的矯治,仍需要全面整體的設計,才能達到滿意的療效??傊瑢τ谠擃愖枭?,應用手術聯(lián)合正畸的多學科治療具有重要價值。
來源:中國口腔頜面外科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