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牙槽神經(jīng)阻滯麻醉后血腫1例
作者:解放軍61081部隊門診部(黃海霞,唐懷福);解放軍裝甲兵工程學院門診部(鄭春輝)
下牙槽神經(jīng)阻滯麻醉后出現(xiàn)血腫,國內(nèi)外文獻時有報道,筆者在臨床工作中遇到1例患者下牙槽神經(jīng)阻滯麻醉后血腫,報告如下。
1病例報告
患者,女,45歲,2011年5月以右下頜第三磨牙反復發(fā)生冠周炎2年來我部門診部就診,要求拔除患牙。自訴牙齒曾有冷熱痛和夜間痛史。
口腔檢查:右下頜第三磨牙近中低位阻生,大面積齲壞,食物嵌入,冷熱(-),叩(-),松動I度;右下頜第二磨牙松動I度;其余牙體均未見異常。口腔衛(wèi)生情況差,開口度正常,X線曲面斷層顯示:右下頜第三磨牙近中牙周膜間隙增寬,其根尖距離下牙槽神經(jīng)管約3mm。
經(jīng)查體及輔助檢查排除手術禁忌證后,簽署手術同意書,擬局部麻醉下拔除右下第三磨牙。消毒,鋪巾,利多卡因行口內(nèi)法下牙槽神經(jīng)、舌神經(jīng)、頰神經(jīng)麻醉,口內(nèi)標志進針約2 cm,抵達骨面后回抽有血再后退2mm,回抽無血推注麻藥2ml,邊退針邊推注麻藥2ml。3min患者下唇開始麻木,以顴骨為中心,向耳顳部、鼻部、眼部、下頜骨體部呈放射性腫脹,確診為血腫,立即壓迫止血。
檢查患者的基本情況:生命體征平穩(wěn),脈搏、呼吸正常,意識清楚,下唇和舌尖麻木;口內(nèi)以注射點為中心腫脹明顯立即給予紗布壓迫止血,冰袋冷敷腮部,安慰患者,5min后腫脹再無增大,約2h后,患者下唇和舌尖麻木感基本消失,腫脹無明顯變化,囑患者回家繼續(xù)冷敷,第2天復診,查面部明顯不對稱,患側面部腫脹,口角歪斜,眼眥變小,皮膚呈現(xiàn)紫色斑塊,張口稍受限,壓痛不明顯,余未見異常,局部改為熱敷,后復診檢查:右側腮部恢復正常,左右對稱,皮膚色澤正常,張口正常,無壓痛、不適等癥狀。
2討論
下牙槽神經(jīng)阻滯麻醉常見并發(fā)癥有局部感染、暫時性神經(jīng)損傷、血腫等,血腫占并發(fā)癥7%左右。分析本例下牙槽神經(jīng)阻滯麻醉后出現(xiàn)血腫的情況有以下幾點值得重視:
①整個麻醉過程完全遵照無菌操作和正確的麻醉方法,針尖一般應達到下牙槽神經(jīng)進入下頜孔前的下頜神經(jīng)溝附近,此處微血管、神經(jīng)較為豐富,注射之前一定回抽無血方可注藥,有血說明扎破血管,后退1~2mm再次回抽無血方可再注藥?;颊呖赡茉诘谝淮位爻橛醒獣r扎破血管。
②上頜靜脈叢的深淺度有一定的個體差異,有的患者刺入不是很深也可以碰到,胖人比瘦人一般要深;寬臉比長臉要深;頭大比頭小要深;有上頜磨牙比磨牙缺失者要深。
③進針的位置和角度關系很大,如果沿上頜結節(jié)弧形表面滑動的位置過高,進針深度應該適當降低,約2 cm即可;如果方便最好在針桿上加一個消毒橡皮障,根據(jù)患者面形和口腔狀況確定進針深度,避免感覺失誤。
④不要反復穿刺,有的醫(yī)師習慣反復穿刺,以增加麻醉的范圍,但是同時也增加了刺穿靜脈叢的機會,得不償失。對于年輕患者,筆者習慣在麻醉藥利多卡因中加入少量腎上腺素,這對控制意外刺傷靜脈叢后的血腫形成有一定作用
來源于口腔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