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畸文獻閱讀--III類患者前牽治療引起的長期垂直骨骼變化的相關(guān)因素
正畸文獻閱讀--III類患者前牽治療引起的長期垂直骨骼變化的相關(guān)因素
摘要:
目的:本研究調(diào)查了III類錯(牙合)患者和不同垂直骨骼模式的前牽治療引起的垂直向骨骼長期變化。
材料與方法:本研究共納入了54例患有III類錯(牙合)畸形的患者(男20例,女34例;平均年齡7.7±2.0歲),并成功接受前牽治療。垂直骨骼變化(咬合深度指示器,Sella-Nasion(SN)平面與Gonion-Gnathion(GoGn)線之間的角度,F(xiàn)rankfort水平(FH)平面與下頜平面之間的角度,Gonial角以及SN平面與 腭平面)在治療前(T0)至前牽治療(T1)和T0至保留(T2)后的側(cè)位測量。 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用于研究患者的骨骼模式與作為前牽治療結(jié)果的短期(T0-T1)和長期(T0-T2)垂直骨骼變化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
結(jié)果:前牽治療的平均治療時間(T0-T1)為1.4±0.6年,平均保留時間(T1-T2)為6.9±2.6年。T0年齡與從T0到T1的垂直骨骼變化顯著相關(guān)。兩性治療結(jié)果的差異并不顯著。A點B線與下頜平面與T0下頜平面角之間的夾角以及F0平面與T0下頜平面之間的夾角是短期和長期變化的重要因素。 Sella-Nasion點A從T0到T1和T1到T2的變化分別顯著影響了短期和長期的垂直變化。
結(jié)論:由前牽治療引起的垂直骨骼變化與治療開始時的骨骼III類錯牙合畸形,在治療開始前的下頜平面角度,以及在治療和保持期間前向上頜骨生長的量顯著相關(guān)。(Angle Orthod。2018; 88:157-162。)
關(guān)鍵詞:III類錯牙合; 前牽; 垂直面型; 面部發(fā)育
介紹:
III類錯牙合患者的前牽療法會導(dǎo)致前頜上頜骨的位移和下頜骨的向下移位,頜骨的旋轉(zhuǎn)變化可能會增加面部高度,這是一個值得關(guān)注的問題。
關(guān)于不同垂直面型患者的前牽療法的效果,Yoshida等報道,短面型患者的上頜前牙位移更大,上頜骨長度增加更多。相比之下,下頜平面陡峭的患者在前牽治療后并未取得成功。與此同時,Pavoni等報道,前牽治療引起的骨骼變化在低角,正常和偏高的面型中無顯著差異。
成功的前牽治療需要治療結(jié)果的長期穩(wěn)定性,這與頜骨正常的前后關(guān)系有關(guān)。然而,之前的報道集中在可用作預(yù)測有利結(jié)果的頭影測量變量因素上。此外,這些結(jié)果主要基于矢狀向骨關(guān)系的短期影響。對前牽治療引起的垂直骨骼變化的長期研究很少。
材料和方法:
該回顧性研究由韓國大學九老醫(yī)院(韓國首爾; 2006-01-0003)的機構(gòu)審查委員會批準,并且從所有患者獲得知情同意書。研究中的所有成長患者的III類錯頜在高麗大學九老醫(yī)院1990年3月和2014年6月間曾經(jīng)歷前牽治療長期垂直骨骼改變,只要符合以下兩個條件:(1)骨性III類錯牙合。(2)乳牙或混合牙列患者。(3)在前牽治療結(jié)束時,他們的前牙反合解決; (4)在治療前(T0),治療結(jié)束時(T1)以及治療結(jié)束后(T2)超過5年的患者進行頭影測量記錄。排除標準如下:(1)治療開始時上頜骨橫向不足,(2)顱面部先天性畸形,(3)先天性缺失恒牙,(4)恒牙平移在面部過度垂直生長的患者中導(dǎo)致不良影響,(5)顳下頜關(guān)節(jié)問題的體征或癥狀。
總共54名患者(20名男孩和34名女孩;平均年齡7.7±2.2年)符合納入標準。在由丙烯酸樹脂制成的可摘口內(nèi)矯治器上應(yīng)用Delairetyp前牽,并且指示患者使用皮筋施加每側(cè)400g至500g的矯形力。因為納入的患者沒有上頜橫向缺陷,所以沒有進行快速上頜擴張。矯正力從咬合面以30°的傾角向下和向前施加,以確保力矢量通過上頜阻力中心。指導(dǎo)患者每天至少佩戴口罩至少14小時,直至達到至少4mm的正超覆。治療結(jié)束時,使用保持器,患者每年隨訪一次。
統(tǒng)計分析:
使用ShapiroWilk檢驗確認所有用于多變量檢驗的頭影測量變量的正態(tài)性。在得出描述性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后,使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來研究患者的骨骼模式與前牽治療相關(guān)的短期(T0-T1)和長期(T0-T2)垂直骨骼變化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所研究的結(jié)果變量如下:在覆蓋深度指示器(ODI; DODI_T0-T1),Sella-Nasion(SN)平面和Gonion-Gnathion(GoGn)線(SN)之間的角度,從T0到T1的短期變化(FH)平面與下頜平面(FMA;DFMA_T0-T1)之間的角度,Gonial角度(Dgonialangle_T0-T1)以及SN平面與腭平面之間的角度(SN)和DSN-GoGn_T0- -PP; DSN-PP_T0-T1); (DODI_T0-T2),SN-GoGn(DSN-GoGn_T0-T2),F(xiàn)MA(DFMA_T0-T2),Gonial角度(Dgonial angle_T0-T2)和SNPP(DSN- PP_T0-T2)。代表患者骨骼模式的側(cè)位X線頭影測量變量被認為是預(yù)測變量。隨著年齡,性別,治療/保持時間以及其他頭影計量變量可能會影響結(jié)果并作為混雜因素,其意義也被納入分析測試。統(tǒng)計分析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for Windows(版本20.0; IBMCorp.,Armonk,N.Y。)進行。統(tǒng)計學顯著性定為P<0.05。
結(jié)果:
患者的平均年齡在T0時為7.7±2.0年,T1時為9.0±2.0年,T2時為16.0±2.4歲(表1)。 治療開始時男孩比女孩年齡大(男孩,8.4±2.1歲;女孩7.2±1.8歲; P = 0.039)。 口罩治療的平均治療時間(T0-T1)為1.4±0.6年,平均保持時間(T1-T2)為6.9±2.6年(表1)。
Table 1. 平均年齡的患者在每個時期和持續(xù)時間比較測試的結(jié)果
a所有的值都是以年份給出的。SD表示標準偏差。 b使用Mann-Whitney U檢驗測試男孩和女孩之間差異的統(tǒng)計顯著性
表2顯示了T0,T1和T2患者的頭影測量分析以及每個時期的變化量。在前牽治療后Sella-Nasion-point A(SNA)增加并且在整個期間持續(xù)增加。治療后Sella-Nasion-B點立即降低,但在這期間恢復(fù)到基線值。因此,III類骨骼關(guān)系主要是通過上頜骨的前部復(fù)位來解決的。由SN-GoGn和FMA表示的下頜面顯示出從T0到T1的顯著增加,但在T2下降到低于T0值。從T0到T1,G0角度沒有變化,但在T2時降低。腭平面從T0增加到T1,但在T2時恢復(fù)到基線值。從T0到T1觀察到ODI顯著增加,并且在保持期間未觀察到顯著變化。前面部高度表現(xiàn)為從T0到T1的維持時間,并且從T1到T2略有增加,但是每個時期的變化顯示出大的標準差,并且它們在統(tǒng)計學上不顯著。從T0到T1,后面部高度也沒有顯著變化,
但在保持期間觀察到顯著增加(P= 0.039)。
a SNA表示Sella-Nasion點A(或SN平面與N-A線之間的角度); SNB,Sella-Nasion點B(或SN平面與N-B線之間的角度); ANB,點 -Nasion-B點(或N-A線和N-B線之間的角度); APDI,前后發(fā)育不良指標; ODI,咬合深度指示器; SN-GoGn,SN平面和Go-Gn線之間的角度; FMA,F(xiàn)H平面和下頜平面之間的角度;Ar-Go-Gn(或Ar-Go線與Go-Gn線之間的角度); AB-MP(AB到下頜平面角度),A-B線和下頜平面之間的角度; SN-PP,SN平面與腭平面之間的角度; AFH,Nasion-Menton; PFH,Sella-Gonion。使用配對t檢驗測試兩個時間點之間的差異的統(tǒng)計顯著性。
多變量線性回歸分析顯示以下變量與代表T0到T1的前牽治療引起的短期垂直骨骼變化的結(jié)果變量顯著相關(guān):在T0時的年齡(P = 0.012),在T0時的AB到MP P = 0.001),TMA時的FMA(P = 0.007)和SNA從T0到T1(P = 0.001)的變化。對于從T0到T2的代表,AB到MP在T0(P = 0.038),F(xiàn)MA在T0(P = 0.007)和SNA從T1到T2(P = 0.022)的長期垂直變化的結(jié)果變量 )作為預(yù)測變量是顯著的(表3)。性別,治療,保留和總體持續(xù)時間對結(jié)果變量的影響沒有顯示統(tǒng)計學意義; 因此,他們被排除在最終回歸模型之外。
Table3.(D)ODI,SN-GoGn,F(xiàn)MA,Gonial Angle和SN-PP從T0到T1和從T0到T2變化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F表示F統(tǒng)計; AB-MP(AB到下頜平面角度),A-B線和下頜平面之間的角度; FMA,F(xiàn)H平面和下頜平面之間的角度;SNA,Sella-Nasion點A(或SN平面和N-A線之間的角度)。
為了確定T0處的AB-MP和FMA以及SNA從T0到T1和T1到T2的變化如何影響短期和長期的垂直骨骼變化,推導(dǎo)出可能的回歸系數(shù)(表4)。 T0時的較大AB-MP與ODI從T0到T1(P<0.001)和從T0到T2(P = 0.013)的變化以及FMA從T0到T2的變化顯著相關(guān)(P =。028)。 T0時FMA較大的患者ODI變化從T0到T1(P = 0.001)和從T0到T2(P = 0.002)顯著下降,F(xiàn)MA從T0下降到T1(P = 0.029)。
Table4.從T0到T1和從T0到T2的變化(D)的回歸模型的假設(shè)回歸系數(shù)a
a B表示回歸系數(shù); ODI,咬合深度指示器; AB-MP(AB到下頜平面角度),A-B線和下頜平面之間的角度; SN-GoGn,SN平面和Go-Gn線之間的角度; FMA,F(xiàn)H平面和下頜平面之間的角度; Ar-Go-Gn(或Ar-Go線與Go-Gn線之間的角度); SN-PP,SN平面與腭平面之間的角度; SNA,Sella-Nasionpoint A(或SN平面和N-A線之間的角度)。
討論:
由于垂直面部尺寸的變化對面部輪廓有重大影響,所以應(yīng)仔細考慮由前牽療法引起的垂直骨骼變化,因為它們可能在面長的患者中產(chǎn)生他們所不希望得到的結(jié)果。據(jù)推測,由前牽治療引起的頜骨的旋轉(zhuǎn)變化將對患者成長帶來顯著影響。通過評估III類錯牙合患者和各種骨骼模式的骨骼變化來研究前牽療法的長期效果是否以及如何不同,目的是根據(jù)患者的骨骼模式使用多變量分析研究患者的骨骼變化。由于頭部測量變量(ODI,SN-GoGn,F(xiàn)MA,Gonial角度和SN-PP)密切相關(guān),所以在比較這些值時,應(yīng)該考慮它們對彼此的影響。此外,治療效果的差異可以通過各種因素或協(xié)變量來修改(或混淆);因此,他們在最終的分析模型中被識別和控制。年齡,性別,治療期和保持期被認為是協(xié)變量,但只有T0年齡對于短期變化是顯著的(P = 0.012;表3),對于長期變化略微不顯著(P = 0.089;表3)。與目前的結(jié)果類似,Kajiyama等報道,年齡是影響前牽治療效果的重要因素,但沒有發(fā)現(xiàn)與性別有關(guān)的差異。根據(jù)回歸分析結(jié)果,年齡增加與ODI變化減少相關(guān),即從T0到T1垂直維度增加,這對于正常或長臉的患者可能是不利的。
治療開始時的前后和垂直骨骼模式均顯著影響前牽治療引起的垂直骨骼變化; T0時的ABMP和T0時的FMA是短期和長期垂直骨骼變化的重要協(xié)變量。AB-MP角代表包含垂直骨骼模式(下頜平面成角)和矢狀頜間關(guān)系(A點B平面)的III類錯(牙合)的嚴重程度,它已被用于預(yù)測骨骼III類治療的預(yù)后。較低的AB-MP角度表示嚴重的下頜前突和下頜平面角較高,并且這種治療不太可能預(yù)測。治療開始時具有較高AB-MP的患者在短期和長期變化中可能具有增加的垂直骨骼維度(ODI改變減少),這表明中度下頜前突和下頜平面角較低的患者可能由于治療而具有垂直生長。相反,T0時FMA高的患者傾向于在前牽治療后有更大量的下頜骨逆時針旋轉(zhuǎn)。這種模式對于短期和長期SN-GoGN和FMA的變化是一致的,但統(tǒng)計顯著性僅在從T0到T1的FMA中觀察到。
另一個強有力的下頜骨旋轉(zhuǎn)預(yù)測指標是治療和保持期間SNA的改變。由于前牽療法,患者表現(xiàn)出向前上頜骨生長,并且在保留期間觀察到進一步的生長?;貧w系數(shù)顯示,從T0到T1(SNA_T0-T1)和從T1到T2(SNA_T1-T2)的A點的正向位移量與從T0到T1的下頜骨的逆時針旋轉(zhuǎn)量(DSN -GoGn_T0-T1)和從T0到T2(DSN-GoGn_T0-T2)。以前的研究人員報道了下頜順時針旋轉(zhuǎn)是前牽治療的主要作用之一,并得出結(jié)論:下頜骨的逆時針旋轉(zhuǎn)與治療效果不理想高度相關(guān)。然而,本研究中觀察到的患者下頜逆時針旋轉(zhuǎn)并非與不利結(jié)果相關(guān)。正如通過頭影測量分析所證明的,患者的前后頜關(guān)系和垂直高度恢復(fù)到了正常值。
前牽治療后下頜角的角度沒有變化,但在保持期間下降。這種角度變化可能導(dǎo)致T2處下頜角平面角度的減小。從T1到T2的正向上頜骨生長量也顯著影響了上頜骨的角度,上頜骨移動更大與角度的下降有關(guān)。在保持期間,前部面部高度保持不變時,后部面部高度顯著增加,因此角度變化可能與面部高度變化相關(guān)。Tahmina等報道,頦兜治療結(jié)果不成功的患者隨著時間的推移有更大的角度。Cozza等主張在下頜弓中結(jié)合使用前牽和牙墊逐漸關(guān)閉下頜角。
上頜由T0到T1順時針旋轉(zhuǎn),從T1逆時針旋轉(zhuǎn)到T2,但平均變化約為18,這在臨床上并不顯著。SNA的變化也與上頜旋轉(zhuǎn)顯著相關(guān); 具有較大前向上頜骨生長的患者具有較大的上頜骨順時針旋轉(zhuǎn)。這個結(jié)果與之前僅顯示逆時針旋轉(zhuǎn)的報道相反,而且在我們的研究和以前的研究中,上頜旋轉(zhuǎn)的數(shù)量是最小的。
這項研究的一個局限性是,沒有接受過治療的安氏Ⅲ類錯(牙合)患兒作為對照組,而只接受了觀察。 但是,出于道德原因,這是不可行的。保持期結(jié)束時患者的年齡為15.8±2.2歲,在最后一次隨訪期后可能發(fā)生晚期下頜骨生長。由于許多預(yù)測變量無顯著性,因此進一步研究更大樣本量和更長的隨訪時間可能會提供更確切的結(jié)果。
總結(jié):
對使用前牽治療的III類錯(牙合)患者的分析得出以下結(jié)論:
年齡與前牽療法引起的垂直變化顯著相關(guān),性別與治療結(jié)果無關(guān)。
由前牽治療引起的垂直骨骼變化與治療開始時的骨性III類嚴重程度,下頜平面角度,以及在治療和保持期間上頜骨向前生長的量顯著相關(guān)。
來源:浙一口腔正畸林軍